天天短讯!潮评丨修复15万余册古籍要百余年,抢救保护古籍要善于向社会借力
来源: 潮新闻客户端      时间:2023-06-04 14:30:38


(资料图)

潮新闻客户端 特约评论员 胡欣红

辽宁省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心修复师在进行古籍修复。图源半月谈微信公众号

据半月谈微信公众号消息,五千年的中华文明,创造了浩瀚辉煌的古籍文献,但时间的流逝让大量古籍遭受不同程度损毁。近年来,我国加大古籍保护力度,但古籍保护仍存在修复赶不上老化速度的难题,大量古籍亟待抢救。

古籍既是先贤智慧的结晶,也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。中华古籍在整个人类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,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份珍贵宝藏,对赓续中华文脉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。然而,在岁月的变迁之中,古籍极易受到损害。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,我国在2007年便启动“中华古籍保护计划”,保护住了一大批珍贵的古籍,但由于总量多、各地保护能力参差不齐,再加上存世古籍或多或少都会出现酸化、絮化、老化、霉变等病害,古籍保护依然存在很大压力。

抢救古籍,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。据悉,目前全国现存古籍5000多万册(件),有1000多万册(件)亟待抢救性修复。待修复的古籍数量浩大,无论是修复人员数量还是修复速度,都严重不匹配,其背后所存在的专业人才队伍数量不足、结构不合理、薪资待遇缺乏吸引力、工作前景局限性较大、高水平人才匮乏等突出问题,亟待破解。以辽宁省图书馆为例,其未整理古籍15万余册如果全部要完成修复的话,需要百余年,且前提是其他古籍不再继续遭到破坏。

待修复的古籍数量浩大,而修复人员数量与修复速度跟不上,是一个长期矛盾。虽然古籍专业修复人员从2007年的不足百人,发展到目前的1000余人,但与数以千万计的待修复古籍相比,仍觉如同“蚂蚁搬山”。由于古籍的修复保护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,通常情况下似乎只能由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员“孤军奋战”。

抢救古籍不能只靠专业人员“发力”。令人欣喜的是,随着时代的发展,越来越多的“有心人”焕发了对古籍的喜爱并愿意为古籍的修复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。有感于此,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呼吁古籍保护要善于向社会“借力”。

保护古籍不只是将之修复保管好,更在于合理利用充分发挥其价值。古籍不能束之高阁,但鉴于古籍的“娇贵”特点,很难满足公众查阅的意愿。随着科技快速发展,困扰人们已久的古籍保护与利用矛盾已然有了突破性进展。比如,在数字技术的“加持”下,通过古籍数字化工作的推进,将更多原始书影转化为便于借阅的微缩胶卷、便于检索的电子数据库、便于理解的知识图谱等,让古籍以新的形式延续生命、焕发光彩。

在这方面,社会力量无疑有很大的发挥空间。社会力量与北京大学携手的推出“识典古籍”数字化平台,依托OCR(文字识别)、NLP(自然语言处理)、知识图谱等智能技术,助力中华典籍数字化整理,并向全社会免费开放。目前,识典古籍平台已上线1100余部古籍,可谓功在当下,利在千秋。

知常明变者赢,守正创新者进。古籍的保护与利用是一体两面的,需要在“好用”与“用好”上下足功夫,期待更多的社会力量一起参与到古籍保护与传承工作之中,共同守护中华文化的根脉。

标签:

广告

X 关闭

广告

X 关闭